国内展览公司组团或代理企业赴国外参展,表面看是“把展位卖出去、把人送出去”的简单生意,实质上却是一条高风险的链条:从选展、签约、运输、搭建到现场运营,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引发索赔、罚款甚至群体性维权。过去十几年中,已经有多家知名国内展览公司因“海外展”项目栽过跟头——轻者赔掉全年利润,重者直接被行业除名。以下八大风险点,解释了为什么要“特别谨慎”。
一、项目源头风险:展会本身可能是“李鬼”
海外存在大量“借壳”展会,名字与顶级展仅差一个字母,主办方在境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便向中国招商;展后买家寥寥无几,展商追责时早已人去楼空。
个别项目虽非虚假,但属于首次办展或往届效果极差,国内公司若未做数据核查便贸然收客,最终因“货不对板”被集体投诉。
二、合同主体风险:签约不等于“有保障”
多数国内展览公司并非直接与展馆或大会签约,而是通过多层代理拿到二级、三级摊位,一旦上游违约(面积缩减、位置变更、临时取消),风险全部传导给下游展商。
海外主办方普遍使用“标准格式合同”,条款严苛:面积误差超过3%即可无条件取消展位且不退款;任何延迟付款直接没收预付款且另行转售展位。国内公司若未仔细审阅,极易“踩雷”。
三、知识产权风险:展品一上架就被查扣
欧盟、美国、日本等海关对侵权展品实行“即查即扣”,展商不仅需缴纳高额担保金,还可能面临刑事调查。国内展览公司作为“组织者”同样可被主办方追责,甚至整个中国展团被驱逐出场。
典型案例:2019年德国某家电展,浙江某展览公司因团内3家企业展品涉外观专利纠纷,主办方直接封掉整个“China Pavilion”,后续退展、赔偿、律师费超过200万元。
四、物流与关税风险:运输方案决定盈亏
展品若被认定为“商业样品”而非“展览用品”,需补缴关税、增值税,有的国家还要缴纳20%以上的临时进口押金。
俄罗斯、巴西、南非等地海关对随身携带展品查扣率高达30%,一旦被认定为“商业货运”,个人行李罚款可达货值50%。
展览公司若承诺“全包”却未把关税、滞港费算进成本,最后只能自己贴钱。
五、现场合规风险:安全、消防、劳工法层层紧箍
欧美展馆对
展位搭建高度、材料阻燃等级、走道宽度有硬性指标,违规即勒令拆除或罚款;
德国、意大利对展台劳工有“准入证”要求,国内工人若持旅游签证进场干活,展馆可报警逮捕“黑工”,组织方需承担连带责任。
美国部分展馆对音量、灯光有实时分贝监控,超标一次罚款500美元,一天可累罚数次。
六、文化及政治风险:一句话可能丢掉整个市场
地图、旗帜、宣传资料若出现敏感表述,被举报即闭馆;
中东、东南亚等伊斯兰国家对展示女性形象、暴露服饰有严格限制;
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配套展,因团内企业小礼品含酒精成分,被当地海关整批没收,展览公司后续赔偿礼品费、空运费合计18万元。
七、汇率与资金风险:利润被汇率“吃掉”
海外主办方通常要求欧元或美元结算,签约到开展往往跨越6—12个月,若未做锁汇,人民币一旦贬值,利润直接归零;
个别国家(如埃及、阿根廷)存在外汇管制,展商支付尾款时可能无法购汇,导致展览公司垫付后长期收不回款。
八、疫情、战争及不可抗力:合同里写了也不“保险”
2020年疫情初期,全球展会大面积取消,多数主办方只承诺“延期不退款”,国内展览公司被迫垫付机票、酒店损失;
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,原定莫斯科的建材展取消,主办方引用“不可抗力”拒绝退费,国内展览公司被数十家展商索赔。
——如何做到“谨慎”——
选展前:调取主办方近三届官方报告(Exhibitor List、Visitor Statistics),并核验UFI、IAEE等认证;
签约时:坚持与大会或一级代理直接签英文主合同,拒绝“三方协议”;
知识产权:展前请境外律师做FTO(自由实施)检索,高风险产品一律不带实物,改带3D渲染图;
物流:采用ATA单证册+专业展览物流商双保险,避免“快递+随身”灰色通道;
现场:聘请当地持证
搭建商和翻译,购买展台责任险、展品全险;
资金:做远期结售汇或买入外汇期权,防止汇率波动;
不可抗力:在补充协议中约定“若因战争、疫情取消,则已付款项可抵扣下一届或按90%比例退还”;
建立应急基金:每届项目预留10%利润作为风险准备金。
一句话总结:海外展不是“把展位搬到国外”那么简单,而是一场需要法律、财税、物流、保险、外语、跨文化管理等多学科协同的系统工程。国内展览公司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做到“可验证、可留痕、可追索”,才能真正把风险降到最低,把一次性参展做成可持续的生意。